作者:筹码君
来源:筹码(ID:Chouma2016)
关于印度,争议非常大。
一方面,国内的小伙伴不舒服,『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说好的中国经济奇迹,怎么又来一个印度阿三搅局,滚粗!
另一方面,从个人现实利益讲,谁都希望找到下一个中国,尤其是2000年的中国,一把梭,房地产ALL IN,吃一波主升浪,做更大的人生赢家。
印度这个标的,让全球化资产配置的小伙伴们,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印度有10亿青壮年人口,是当之无愧的未来强国。
恨,是因为印度作世界的未来强国,200年前就是潜力股了,还没有真正崛起。
印度长期割裂,宗教多元,一度是超过500个土邦国整合在一起,比中国要碎片化得多,认知起来非常困难。我们试图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帮助大家消除偏见,发现印度的真正价值。
1、房价30年暴涨600倍,经常饿死人
1887年完工的孟买维多利亚火车站
孟买的天际线
这是孟买,印度最大的城市和最大海港,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1370平方英尺(127平米)的三居室,月租金约9000人民币。在孟买房地产网站上有清晰的价格和租售列表(https://www.realestatemumbai.com)。
整体而言,印度是一个月收入3000人民币左右就算中产的社会。但是,孟买房价已经与北上广齐平,平均每平米9163美元(约一平米6万人民币,相当于北京三环内房产),大概相当于全球TOP 10最贵的城市。
和中国因素一样,由于社会阶层差异悬殊,人口众多,财富聚集于少数城市,虽然GDP总量离中国水平还很远,房价峰值已经足以比肩,豪宅价格也丝毫不逊色——孟买一些1000平米的豪宅,可以卖到3至4亿人民币。房价差不多的巴黎人均年收入3.7万美元,孟买人均年收入只有900美元,这是印度阶层差异的一个侧面。
和繁华对应,是印度的另一面是残酷。
印度坐落于南亚次大陆,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33%,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但是,这里严重饥荒。
全球饥饿指数,产粮大国印度仅次于朝鲜 (颜色越深饥荒越严重)
从2016年的全球饥饿指数来看,作为农业大国,印度在亚洲的与朝鲜一样,名列全球最饥饿的国家TOP 20之列。天堂与地狱都在这里。
印度的人均消费粮食低于朝鲜,更低于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印度无法赶超中国的很大原因,是大量的农业人口无法从土地上解脱。中国的进步不完全是邓小平的功劳,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兴建的水利基础、农业化肥项目和工业基础项目,实现了农村生产率的提高,帮助农村部门人口向工业部门人口的顺利迁移。
正如某政治学教授讲过的,农业国家,哪有什么『盛世』可言。 一切都是靠天吃饭。更何况,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今天的印度,依然缺乏化肥——化肥缺口数千万吨,宗教圈住了大量的土地,无法推动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工业化进展加速的阻力要大于早年的中国。
早年间的印度饥民
为什么不修化肥厂?清末中国都开始干了。今天的印度还缺化肥。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干点事情难度很大:
1、征地成本:需要面对宗教势力和地主。
2、民族主义:当年500多个土邦国拼起来的国家,没有统一的市场。没有大超市,小商贩们集体抵制大商业实体的进驻。
3、种姓制:化肥厂需要的是产业工人,可是,能够拿到教育资源的都是高等级的族群的子女,他们只去金融、IT、医疗等领域,不存在工人阶级。
4、缺乏工业体系:虽然有投资,但是没工人,没市场,配套产业无法崛起。
5、粮食出口: 印度饥荒严重,但却是粮食出口大国。泰国英拉总理的粮食期货就是被印度的大米给狠狠的打趴下了。原来这里虽然有全球33%的饥饿儿童,但是粮食生产,尤其是精制粮食是为了出口换汇的,用来购买工业体系的血液『石油』。
手工作坊主导的工厂形态
所以,对比印度,再回顾中国的改革就会发现,我们有统一的市场,我们有建国初期的重大水利工程——刘家峡,红旗渠等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规避了今天的印度窘境。今天的印度貌朝气蓬勃,但是还是饿得腿软。发展IT行业,与其说是自然禀赋,不如说是无奈的选择,恰好可以出口创汇。
印度今天的尴尬,另一方面,也有一点点要怪罪英国人。殖民地时期, 因英国法律的力量只限及英属印度的11个省(中央省、旁遮普省、西北省、信德省、联合省、阿萨姆省、孟加拉省、比哈尔省、奥里萨省、马德拉斯省、孟买省),对565个印度土邦国是无权干涉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干涉内政),无法形成统一市场。
同时,为了便于统治,英国人大量拉拢印度土邦大君,导致大量的陋习一直遗留至今。 而民主化后,为了选票,上台的国大党更不愿意触动灵魂和既得利益,完全如和稀泥一般,混到今天。
这也是印度的城市和贫民窟,另一个侧面
2、抛尸恒河边,又饮恒河水
从卫生角度,印度确实是最脏的国家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从宗教角度,印度可能是心底最温暖的国家。
造成这种现象的,是印度教。
作为超过10.5亿信徒的人生操作系统,印度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指引:
核心目标:追求灵魂自由,返回最纯净状态,远离俗世的虚妄、劳苦、欲求。
关于等级:拥抱种姓制度,接受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关于修行:凡人一生的业,决定了转世重生时,能否升级为更高等级的人,还是沦为禽兽和昆虫。 特殊的虔诚和修行,可以不堕入轮回。『苦行僧』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关于生死:印度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起源于出生,也不是终结于死亡,生生死死只是若干次轮回中的里程碑而已。
关于其他宗教: 兼容并包,不断影响。
正是因为这种宗教理念,在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印度北方邦东南)无数信徒,苦行僧和濒死者来这里等待火化,以此净化灵魂。
从瓦拉纳西漂入恒河的浮尸 宗教上这是干净的
蓬头垢面希望超越轮回的苦行僧
在一片垃圾中沐浴清洗灵魂
被污染的恒河但依然是母亲河 清洁灵魂
由于印度教的存在,苦行僧们崭新的修行行为不断挑战肉体极限,整个印度呈现出一种令人惊悚的污浊的画面,但又散发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宁静与安详。从宗教角度看,这又是无比圣洁的。
为了让大家不要去河里泡澡,扔尸体,印度当局操碎了心,邮局开始出售瓶装恒河『圣水』,一瓶『圣水』价格约为15至22卢比(约合人民币1.5至2.2元)不等。
于经济发展而言,宗教的存在约束人的行为,温和、神圣、深邃,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 但是,也大大限制了人的现实欲望,人们不急于在这一生中兑现理想,反正生生死死无穷尽,修行并超越轮回,更有意义。所以,某种意义上的『懒』,也是普遍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指出了新教所倡导的精神世界帮助了美国的繁荣,今天印度教,其实给印度拖了后腿:虽然人口众多,但不太可能具有中国效率,每一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宗教修行,对于现实的享受和个人成功并不那么饥渴。
新教的核心理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关于财富:新教认为,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财富是如何获得和如何使用的,手段要正当。
关于时间:新教不允许消极无为、空耗时间,认为时间是无价之宝,损失时间就是损失为上帝增光的机会,浪费时间在原则上是最大的罪孽。
关于职业:新教伦理笃信『自助者天助之』,倡导『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
3、服务业与移动互联网,短期唯一出路
著名的战略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曾说,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是一个国家自己的选择,竞争力不再由自然条件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比如教育投入、基建投资、低税率小政府,它就选择了繁荣;如果一国允许破坏生产力政策存在,则选择了贫穷。
这一次,印度政府选择繁荣。在《印度出了个邓小平》里我们谈到,金砖国家之一的印度,在莫迪总理的带领下,正努力踏入『黄金时代』。
印度的潜力有多大?
世界银行2016年GDP数据
从GDP总量看,印度超越了俄罗斯,逼近英国。从人均看,如果印度人均产出稍稍再提高,总量上逼近中国并非不可能,毕竟很快人口基数要全球第一了。
潜力诚然大,但是,总统的任期是有限的,莫迪上任后:
产业:先后推出『印度制造』、『清洁印度』、『数字印度』等计划,从制造业、环境、互联网等多方面入手治理改造,推动印度经济的飞速增长。
互联网:莫迪总理希望成为必须成为互联网世界的领导者,并提出的『数字印度』计划,从宽带基础设施、公共网络、电子政务、手机通讯、电子化服务等9大方面加大了举措,推动全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军事:与美国结盟,印度得到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全面加持。
计划看起来都很牛逼,但是,现实很残酷。
任期内大力发展工业是没有成果的。从莫迪任期角度考虑,唯一值得重金押宝出成果的,其实就是移动互联网:
速度快:与工业基础设施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增速快,不必受制于过去的 网络基础差,直接跳过有线互联网,直接跨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将大量农村人口纳入进来。
用户有保证:印度人口在2015年已经达到13.1亿,根据预测将在2022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印度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口有6亿,约占国家总人口的一半,35岁以下的占人口的三分之二。到2020年,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将为29岁,而中国和美国的平均年龄为37岁,西欧为45岁,日本为48岁。从使用习惯上讲,年轻人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
技术领先:印度人称霸硅谷恐怕是对此最好的解释。众所周知全球的『码农』中印度人起码占了半壁江山。印度大部分人口教育程度低,但是码农是全社会最骄傲的职业了,梦寐以求。
行业周期:过去的十年,印度的手机用户从4000万激增到10亿,十年间25倍的增速,并且预计继续增加,其中智能手机2018年在印度销售预计是3.69亿台。
互联网+服务业:人多,码农多。 在缺乏工业大量吸纳劳动人口的国家,印度只有提高服务业来实现GDP的跨越式发展。
而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们,也早已开始了在印度市场的布局,『火力全开』追求最大市场增量:
亚马逊:贝佐斯计划在印度投入数十亿美元,他希望印度成为亚马逊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
阿里巴巴:投资了Snapdeal和迅速崛起的支付服务提供商Paytm Mobile Solutions,对后者的累计两笔投入已经达到9亿美元。
Google:印度市场是『下一个十亿』计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其Android系统占据了印度85%以上的智能手机市场,与中国市场碎片化状况不同,几乎所有印度销售的Android手机都预装了包括Google搜索、地图、应用商店等Google核心服务。
苹果:在印度南部的海德巴拉建设了新的研发中心,专注于地图开发,在班加罗尔也将建设一处新的设施,专注于软件优化。
其他大企业:德州仪器、甲骨文、微软和IBM在内,已经有多家美国大企业在印度建立了软件、芯片设计和产品研发中心,希望充分利用该国庞大的工程师资源。
部分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印度投资
印度市场的缺点与优点都非常明显,我们不能轻视印度崛起的可能,也不要高估印度的潜能。
梁信军:我看中国未来十年
作者 | 梁信军 复星集团CEO
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对于看坏的人,觉得现在是一个大变局,优势无法稳定持续;对于看好的人,这是个你想可以任意颠覆的时代,当然是最好的时代。我谈十二点未来的机会:
一、机会在于中国消费市场的全球地位现在还没被全世界认识
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在未来5到8年内,中国的市场将占到它全球市场的20-30%,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有一些行业已经是,有一些还不是。在已经是的市场里,比如说奢侈品,中国已经占到28%,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奢侈品小分类的龙头企业,它的中国表现就还没有占到28%。这个差距(gap)就是价值投资的机会。
还有一些行业,现在中国市场规模还不到全球20-30%的,但是四五年内很快会到20-30%,这种高增长的潜力也是很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医疗医药,中国现在占到全球15%左右,很多人相信未来可以18%的目标增长,我觉得未来可能不止这个数字,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婴儿潮,也就是1963年前后七年出生的人,占到全中国人口的45%,婴儿潮这拨人今年平均50岁,等到55岁的时候,他的医疗健康开支将相当于50岁时的3-5倍,所以只要等四五年后,其医药的规模绝对不止按照18%的目标增长,我觉得可能会是20%、30%、40%,这里面机会比较多。
二、机会在于资源能源价格在当前严重低迷,而东亚仍有长期的需求
最近除了石油,全世界什么自然资源都便宜,仔细想来,东亚地区,包括日韩、台湾,也包含中国大陆、印尼、印度,在未来十年还会是全世界最大的有形商品制造产地,这会导致这个地区资源能源长期稀缺,然而现在资源能源非常便宜,所以要买能资源就要趁这个机会。
三、机会在于判断谁是未来十年的全球增长领头羊
大家都知道中国过去十几年来一直主导全球的增长,这个势头最近不是那么明朗,现在美国明显在复苏,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已经6年多,美国的家庭债务现在削减到比中国家庭的负债还低,美国的企业债务从来没有高过,一直比中国的低。美国的金融机构债务也被削掉,国债在增长但是美元没有垮台,因此美国很可能在未来十年会成为全世界发达国家中的新兴市场。反过来原来的金砖国家正面临很大的增长压力,所以我们可能要改变过去的思维:未来十年后半期中国可能不会再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做一些全球性的资产配置可能是有必要的。
四、机会在于互联网的全产业链、全天候影响
有三组数字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个,互联网今年的销售额能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9%,即9%的社会零售总额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这个比例将来每三年翻一番,因此几乎所有的售卖商品渠道都将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这些渠道的预期销售增量会逐步被互联网渠道占据,最后会导致渠道的估值下降,进一步分析、会看到互联网导致商业地产可能最短两三年内租金的大幅下降;
第二个数字是互联网用户。去年7月份移动互联网跟pc互联网的人数是一样,但到今年5月份移动互联网人数已经比互联网高28.9%,到今年年底我相信移动互联网人数可能会比pc互联网多50%,这就意味着pc互联网企业已经变成了传统行业。
因此,当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时,互联网本身也正在被移动互联网颠覆……如果一个投资者到现在还没投资过互联网,那确实很out,但是同样也很幸运,你现在可以直接投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且没有pc互联网的包袱;
第三个是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去年线上结算总额已经超过社会支付总额的52.5%,近期还在以38%-42%的速度增长,在未来几年当中,大家会看到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也就是传统的分行分公司,坪效下降进而可能会出现关闭现象,拥有众多网点对金融机构未来也许是祸不是福。互联网对各行业的颠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今后会一年比一年变得快。未来高成长的互联网业务就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还有伴生出来的一些高成长行业,如:物流、快递、分布式仓储等等。
五、机会在于上半年奢侈品、高端酒店、餐饮等高端消费低增长甚至下降,与品牌消费未来长期高增长预期之间的差距
最近半年消费品增长了14%,但奢侈品只增长了7%。许多人开始担心、甚至断言高端消费的好日子到头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国的消费需求最起码在未来5-8年内一定会有14%、15%的增长,有品牌的消费和服务的增长一定会超过平均水平的14%,比如16、17%,高端品牌则一定会超过普通品牌的16、17%,这是一个常识。对这个常识的认知现在被颠覆了,实际上常识没有变,是人们的想法变了。
由于政府打压公款消费的原因,使过去几年增长泡沫中公款消费的那一部分大大降低了,对不少大企业、上市企业扎堆的行业而言,也许需要两年(就是今年和明年两年)才能把泡沫去掉。举个例子,某一个行业如果去年它有1万亿的销售,假设4000亿是由公款消费而来的,我认为最起码今年跌2000亿,明年再跌2000亿,所以到明年跌到6000亿的时候这个行业的泡沫就没有了。从6000亿起步,真正的高端消费需求,每年有18-20%的增长非常轻松,如果现在要投资这一领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当然要投资的话也要按我刚才所言:把1万亿看作6000亿,再按照18%的增长率去估算它的行业价值。
六、机会在于即将到来的服务业的爆炸式增长
到明年6月份中国的人均GDP就超过7000美元,7000美元之后基本上在4-6年会崛起一个大概三万亿人民币左右规模的新服务业,将是一个原来没有的、行业规模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医疗+医药的规模、跟人有关的、很可能是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服务业。如果要预测一下中国未来的高增长行业,我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财产管理,其次是服务业,然后才是消费。
七、机会在于中国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现金流角度简而言之是这样的:老百姓省吃俭用,把一半的收入存在银行,拿非常微薄的利息,银行用很优惠的利息存款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拿着这些钱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去整理土地,然后高价拍卖给房地产公司,私人房地产公司再开发房地产高价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买不起倒过来再去银行借钱。这样的经济循环核心在于政府的负债能力,也就是政府的负债红利。最近中央在审计地方政府的债务,如果只要是政府承诺兜底的都算,按这个口径,有一个说法是地方政府负债是否6万亿,也有说22万亿,甚至还有说30万亿的,但不管哪个数字都可能会推导出以下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从现在开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央对负债有明确定性的结论前,个人认为地方政府很难再借到钱,所以从现在开始到11月前,地方政府的流动性可能会越来越紧张。就像6月份,银行的流动性紧缺程度大家还应该有印象的:年利息23%的资金银行都要。
第二个结果,如果真的欠债如此高企,那么地方政府未来7-8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债,减债有三条路:一条是压缩开支,第二条是卖东西,第三条是新的作为不要自己干,请别人来干。卖东西能卖什么呢?卖地、卖国有资产,因此未来几年土地供给可能增加,价格不一定会涨多少。另外,原来政府通过垄断从事的一些服务事业、建设事业,会对民营经济、社会资本开放,不开放就无法继续。
八、机会在于金融行业大变局、政策大开发、需求大增长带来的机会
中国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最赚钱的机构,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净息差有关。这个净息差保护,在上个月银行业实现了逐步解禁、上一周保险业也解禁了,是在慢慢地市场化。
台湾银行的净息差只有1.2%,中国大陆大概有3-4%左右,香港是1.5%;中国最好的银行净利润当前只有1.2%、1.3%,不要说从现在的净息差3-4%降到1.5%会发生什么,就是降到2.5%,也会威胁大部分银行的盈亏,因此情况非常严峻。而且这种变化,不是说国家要不要做,其实是国家在顺应市场、民意在做,大家看银行个人存款,定期存款去年25万亿,只给3%多一些的利息,去年就有3万亿去买4.7%利息的个人理财了。活期存款有16万亿,只能拿0.4-1%的利息,过去几年没有减少,但今年,大家应该听说过余额宝了:活期、给4%利息。最近还有可以跟信用卡捆绑的现金宝:活期、也给4%利息,这么多产品围着16万亿活期存款动脑筋呢!我认为今后有投资能力的银行能生存,资产运用效率高的银行能生存。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保险业,保险的费率要从2.5%上升到3.5%,这是市场逼的。如果保险公司只给客户2.5%,客户就用脚投票。这种2.5%收益的保障型保险现在只占到总销售额的8%了,卖掉1万亿只有800亿是保障型保险,剩下的9200亿则是投资型的保险,投资型保险的成本是多少?对保险公司而言可能已经接近5.3%,对客户来说收益是4.2%/年,但保险业去年资产运用收益只有4.8%。
所以金融的未来很明白:今后在金融领域,投资或者说资产运用能力是稀缺资源,金融资源最终会向有资产运用能力和投资能力的机构集中,什么是好金融一目了然。
九、是股市、是私募基金(PIPE)的机会。
有一个观点认为:其实股市不代表中国经济,中国经济之所以好不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大企业,是因为占到整个中国消费、就业、GDP、税收60%以上的中小企业充满活力,中小企业每年死了很多,但是也活了很多。在中国的股市里,中小企业非常少。当前股市非常低迷,国内和海外的中国股票都是如此,恰恰是PIPE投资的绝佳机会,尤其是有一些非常出色的行业龙头。
十、谈谈国企的机会
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了近30年,经过十几年的国企改革,留下来的大部分国有资产都是顺经济周期性的资产,经济好它会变得很好,这就是过去十年的表现,但从现在开始,可能会有好几年经济变得不那么好;其次国企对银行的低成本信贷依赖很高,现在如果银行自己融资来的钱都很贵,就没有理由便宜贷给国企,所以未来国企负债的成本会上升,加上一段时间可能是逆经济周期,所以,国企未来几年的绩效表现会有很大压力。
李克强总理说要盘活存量,第一盘活了财政的资金存量,第二会不会是财政的资产存量?那就是国企,第三也许会考虑城镇化的存量,不是老是开新地盘,已经在城市里面的人口也需要享受平权的城市服务,另外应该是要盘活社会存量资金,让社会上闲置的资本来做政府想做的事。
最后我觉得作为企业家,我们最起码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守住底线。底线是什么?最近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厦门公交车纵火事件,第二个是北京航站楼的爆炸事件。厦门公交车6月6日高考之前,一个人纵火,死了47个人,其中有八个是去高考的学生。这个纵火的人为自己的一点小事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人帮忙,他感觉到社会的冷漠。而在公交车上与他一同死去的40多个人没有人欺负过他。当社会上的一些成员受了很大委屈,碰到困难,其他的社会成员不愿意为他说一句话、给他一个眼神、拉他一把,让他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之后、他就可能要报复社会,而全社会成员其实就是生存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别人命运与你有关。所以作为做人的底线,尤其是对社会底层人士,我们要拒绝冷漠。哪怕不能给钱,也该为他说一句话、拉他一把。
第二是我们在促进社会阶层纵向流动问题上如何有作为。我创业是21年前,那个时候很穷,但是我一点也不恨社会,社会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能够成长起来,改变我的社会阶层。
我呼吁,大家要运用自己的理想、运用公司的资源,更多地促进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一旦阶层固化下来就会产生仇恨,底层的人就会起来反抗。一定要想办法让阶层能够纵向流动起来,这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更加是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学者、每一个知名人士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当中的应有之意。
金融圈读者交流群正式开放,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CBD_MEIR
标签: 安卓版淘宝4.5
评论列表
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印度无法赶超中国的很大原因,是大量的农业人口无法从土地上解脱。中国的进步不完全是邓小平的功劳,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兴建的水利基础、农业化肥项目和工业基础项目,实现了农
联网企业的印度投资 印度市场的缺点与优点都非常明显,我们不能轻视印度崛起的可能,也不要高估印度的潜能。 梁信军:我看中国未来十年 作者 | 梁信军 复星集团CEO 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对于看坏的人,觉得现在是一个大变局,优势无法稳定持续;对于看好
快人口基数要全球第一了。 潜力诚然大,但是,总统的任期是有限的,莫迪上任后: 产业:先后推出『印度制造』、『清洁印度』、『数字印度』等计划,从制造业、环境、互联网等多方面入手治理改造,推动印度经济的飞速增长。 互联网:莫
升级为更高等级的人,还是沦为禽兽和昆虫。 特殊的虔诚和修行,可以不堕入轮回。『苦行僧』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关于生死:印度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起源
作者:筹码君 来源:筹码(ID:Chouma2016) 关于印度,争议非常大。 一方面,国内的小伙伴不舒服,『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说好的中国经济奇迹,怎么又来一个印度阿三搅局,滚粗! 另